沛沛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偶游》

沛沛曲巷斜临一水间,小门终日不开关。 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 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 与君便是鸳鸯侣,休向人间觅往还。
沛沛

《利州南渡》

沛沛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沛沛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沛沛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沛沛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沛沛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沛沛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沛沛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沛沛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沛沛诗写日暮渡口的景色,抒发欲步范蠡後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诗的起句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层次清晰,色彩明朗。

沛沛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沛沛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後来李易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摩詰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沛沛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沛沛温飞卿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後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沛沛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後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後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飞卿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南歌子》

沛沛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沛沛

沛沛待嫁的女子,带着心爱的金鹦鹉,穿起了绣着凤凰的彩衣,暗中左顾右盼,偷偷打量,心想就这样嫁给他,作一生的鸳鸯吧。这首小令,明丽自然而富于情韵,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一说“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二句指贵公子,即拟嫁与之人,亦通。

《南歌子》

沛沛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沛沛

沛沛这首词是叙写一男子追慕一女子的情景。
沛沛“似带如丝”,“团酥雪花”,是男子所见到的女子的美丽形象,即形如柳丝轻盈婀娜,色如雪花丰润光洁。“帘卷玉钩斜”等三句,写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他见到女子乘坐着华丽的车子,车帘卷起,玉钩斜悬,在繁华的道路上驶过,他留连忘归,时近暮色。他的心,还追逐着远去的香车。词虽仅短短五句,却写尽了缠绵缱绻之情。

《南歌子》

沛沛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沛沛

沛沛该词为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本词写相用纯用拙重之笔。起两句,写貌:“终日”句,写情。“为君”句,承上“相思”,透进一层,低回欲绝。
沛沛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词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沉挚著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扣人心絃。陈廷焯评曰:“低徊欲绝。”(《白雨斋词话》)
沛沛起笔二句描摹女子的妆饰容貌。倭堕髻本是汉代洛阳一带妇女的时髦发式,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形容美女秦罗敷即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连娟”,或作联娟,微曲的样子。眉连娟,形容女子眉毛弯曲细长,秀丽俊俏,语出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髻的其若丹”句。词人刻划女子姣丽动人,只选择写了髮髻与眉毛,是以局部代替全貌的手法。信手挽梳的堕马髻,大弧度地半歪头侧,如一朵斜挂树冠的乌黑云朵,飘飘荡荡,欲堕非堕,使人联想到女子轻步移走时,风飘仙袂,窈窕婀娜的娇柔风韵;两道淡细的蛾眉,弯弯地延伸向额际,似轻雾遮掩的黛绿春山,如隐如现,似乎可以看到眉下一湾清水似的脉脉双眼。髮髻弧线与眉毛曲线构成的画面,富有柔和的线条美感,传递出了女子的风采和神韵,这是一个淡雅高洁、痴情真纯的美貌女子。“终日两相思”句,由外貌描写转入内心世界。“两相思”,实际上是特指女子一方对情人的思念。男子何往不知,但从词看已久未相聚,唯有心系神绕之。“终日”如痴如醉,思念不已,极写女子情意深挚。这一“终日”,不是指一日的自晨至暮,而是自晨至暮,日日如此。一句话概括尽女子每一天的举止与心理,它既是首二句的补足,又为后二句蓄势、张本。从“终日”句,读者还可悟及:首二句乃暗含慵惰恹恹之态,堕马髻以高危颤晃为美,女子却漫不经心地“低梳”而成,蛾眉本应精描艳抹,女子却信手“淡扫”而罢。“女为悦己者妆”,伊人不在,妆成无人赏。意之真,情之深,于细微处可体会到。有了前三句从外貌到内心的全面刻划,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感情强烈,分不出是女子心底的呼唤,倾慕,抑或怨叹,表白。读来令人百感交集。这是一股感情的迸发。谭献指出:“‘百花时’三字,加倍法,亦重笔也”(《词辩·卷一》),很有见地。这确是词人经意用笔之处。前面已写女子无心妆扮,终日相思,这儿又写她春日相思,意义并不重复,这是加倍的写法。词人特意择春天,尤其百花盛开春烂漫时,浓笔突出她典型环境中的相思之苦、之深。春天万物竞生、春机盎然,是洋溢着生命活力、饱含幸福蜜汁的季节;春天又往往使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欢快的爱情生活。唐人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可以说是古来闺中女子的代表心情。词中女主人公于此之时,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乎她要“为君憔悴尽”了。“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传递出热闹的春意。一冷一热,一黯淡一明媚,两相对比,反差强烈,一下子就将女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展示于读者眼前,并以其真纯的感情,凄苦的命运,成功地感染、俘虏了读者。词人这里用的是重笔,笔之力度极重极强:如古刹击钟,最后一槌声震山野的重敲,惊撼人心,发人至深,馀音久远。再从头咀嚼全词,前面似不经心的淡笔之意,皆一一显明出来,细加品味,清香满口,经久不散。

《南歌子》

沛沛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沛沛懒得去抹拭鸳鸯枕上的灰尘,也不去缀缝裂开了的翡翠裙,罗帐里也不再燃香炉熏烤。近段时间来相思的心更加深切了,那都是为了思念你呀!

沛沛《南歌子·懒拂鸳鸯枕》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女子对男子深挚的相思。前三句写女子无心料理枕帐裙饰等琐事,充分表现其相思时的百无聊赖;后二句是对前三句的补充,说明原因,更进一步地抒发思念之情。全词五句递进连承,一气贯注,围绕一个“思”字,写女子的一连串动作,将抽象的感情外化为具体的行动,以拙重之笔写闺阁之情,是温词中以重笔写闺情的代表作。

沛沛这首词写女子思君而不见所产生的慵懒和愁怨。全词五句都是写一个“思”字。“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三句,写昔思之苦;“近来心更切”写近思之切;“为思君”写为谁而思。在写昔思之苦时,作者描绘了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鸳鸯枕因久置未用而积满灰尘;积尘而又“懒拂”,一是说明鸳鸯枕仍无用处,二是暗示所思之“君”尚未归来,三是表现了思君不至时颓丧的精神状态。翡翠裙而“休缝”,也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女为悦己者容,悦己之人不在,也就无须用翡翠裙来妆扮自己了。罗帐熏香,表现了昔日柔情蜜意的幸福生活情趣,“罢炉熏”说明恋人去后,这种情趣已不复存在了。这三句说明女主人公原无心料理枕帐裙饰等琐事,从而充分表现她那相思时的无聊情绪,这是使用睹物思人、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写的是抽象的感情,但给读者以具体的感受。“懒”“休”“罢”三个动词,在这三句词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一层进一层。“懒”,疏懒之意,含义较轻;“休”,表示停止的意愿,比“懒”的语义稍重,意思进了一层;“罢”是表示终止的一种决断、果敢语气,比“休”的语义又重了一层。通过这种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把闺妇对久客不归之“君”的怅望之情,表现得十分具体。
沛沛后二句是对前三句的补充,说明百无聊赖的原因,也是更进一层地直抒思念之情。“懒拂”“休缝”“罢炉熏”这些都是昔日思念之“切”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而近来的思念,只用一个“更”字,就说明了其程度远远超过了昔日。这种艺术手法,其妙有三:第一,在意脉上使词意曲折层深;第二,在文意上做到言简意赅;第三,在结构上层层相扣。由此可见,这个“更”字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末句“为思君”一语,一是点明了所思之人,二是总括了昔思之苦与近思之切的种种痛苦感受,三是交代了全词的主旨。“思”字为词眼,是全词的抒情线索,在篇末出现,成为点睛之笔,在构思上颇具匠心。

《商山早行》

沛沛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沛沛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沛沛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沛沛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沛沛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沛沛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沛沛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
沛沛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沛沛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沛沛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沛沛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沛沛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沛沛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沛沛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沛沛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沛沛“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沛沛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女冠子》

沛沛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沛沛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沛沛带着娇羞,含着微笑,鬓云一缕轻飘。虽是昨夜残妆,依旧那样窈窕。玉簪绾住浓发,寒如秋水一般,衣裙飘动,仿佛碧烟缭绕。
沛沛在那鸾镜里面,微露她雪白的胸脯,犹如在那凤楼前边,一棵亭亭玉立的仙树。传信给美丽的伴侣们,早日地成仙脱俗,免却情爱牵缠的痛苦。

沛沛《女冠子·含娇含笑》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表面上是刻画女道士的容貌,其实是言情之作。上片写女道士容貌的娇媚柔美以及她的妆容与服饰,下片写女道士的情态与心理活动是那样的闲适与安然,结尾二句抒写其心愿。全词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状写女主人公的外貌神态,体现出温词的美学特质。

沛沛这首词着意于刻画女道士的容貌。上片写女道士出家前容貌仪态的娇媚柔美,以及她的妆容与服饰;下片写其出家为女道士的妆束以及闲适安然、怡然自得的情态与心理活动。
沛沛全篇看似都在咏写女道士,实质上是在言情。如以细腻的笔法刻画女道士的容貌神韵,表现她的娇艳窈窕,暗指她身虽入道而情缘未了,末二句更是见出其怀春之情,之所以说“早求仙”,是在以退为进,曲折地表现人间情愫。
沛沛此词虽然在思想内容上缺乏深度,但是在艺术上是值得称道的。如此娇美飘逸的仪态,如此华美精致的服饰,与以往温词中暖玉浓香相比,这首《女冠子》写得不失女性的娇妍清丽,甚至有几分冶艳性感。同时也多了几分飘逸的仙家气息,好比《庄子·逍遥游》中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有了神仙光环的美女道士,也许对凡尘中人有着某种致命的诱惑力。全词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状写女主人公的外貌神态,体现了温词的美学特质。

《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其二》

沛沛家乏两千万,时当一百五。 飔飔杨柳风,穰穰樱桃雨。 年芳苦沈潦,心事如摧橹。 金犊近兰汀,铜龙接花坞。 青葱建杨宅,隐辚端门鼓。 彩素拂庭柯,轻毬落邻圃。 三春谢游衍,一笑牵规矩。 独有恩泽侯,归来看楚舞。
沛沛

《拂舞词》

沛沛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沛沛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沛沛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沛沛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沛沛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赤尘起。
沛沛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沛沛

沛沛《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注:一作“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这首《公无渡河》歌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格外使人颤栗。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唐代诗人中,李白、王建、李贺、温庭筠和王睿,都有以此题歌咏本事的作品。
沛沛温庭筠此诗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最可玩味者在后四句,个体力量到底渺小,弱势力量在强势力量面前应该相机而动,方可实现自身价值。
沛沛此诗在表达手法上可玩味的地方也多。温庭筠所用的手法和李白《公无渡河》诗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温庭筠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新添声杨柳枝》

沛沛【其一】
沛沛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沛沛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沛沛【其二】
沛沛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沛沛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沛沛

沛沛温飞卿的诗词多丽词艳曲,生香活色,绣绘字句,镂金错彩,炫人眼目。此两句却是深情远韵,允称清丽。
沛沛红豆一名相思子,而骰子多为骨制。以骰子安红豆来喻入骨相思,纯用寻常事物作比喻,设想机巧,别开生面。但读来不觉晦涩,反而觉得「眉目清秀」,饶有风趣。这种双关修辞手法,用得巧妙,别有情致,但寓意深刻。
沛沛此外,前句「玲珑」两字,貌似形容骰子,却暗示了恋人的一颗「七巧玲珑心」,而后句「知不知」三字,爽脆委婉,回环复问,带有听觉上的特殊冲击,也极富感染力。

沛沛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伊」是人称代词,在此代「你」。 「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显然,是作者刻意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因而使词意隐晦了。
沛沛既云「深嘱」,嘱咐些什么呢?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介词,犹同;跟。 「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与郎相聚。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此「长行」与「围棋」,又作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因简单易行,唐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唐国史补》卷下),是一种低俗的赌博。而「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艺,棋理高深,可谓文人雅士的游戏。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这里的「长行」、「围棋」,也是女主人公将她深隐的心曲,婉转托出;虽然可见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于其中的隐语,过于隐晦。
沛沛「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馀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早秋山居》

沛沛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沛沛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沛沛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沛沛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沛沛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沛沛这首五言律诗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全诗主观情志和客观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沛沛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馀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即歌德所说:“诗人的本领,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侧面。”(《歌德对话录》)前半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交代了气候和景物的变迁,颈联便就眼前户外闻见的动物行动作出主观的判断。“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尾联抒写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诗人手弄素琴,随着琴曲的旋律,满怀的私心杂念完全平静下来,这时透明的心境,伴随户外夜泉的清音,进入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主观情志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不但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读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更漏子》

沛沛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沛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沛沛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沛沛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沛沛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

沛沛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沛沛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沛沛「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沛沛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沛沛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馀、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阕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更漏子》

沛沛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沛沛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沛沛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從远方传来。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沛沛香雾袭来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沛沛《更漏子·柳丝长》是唐朝诗人温庭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词的上阕围绕「漏声」写相思中的女子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印象。下阕承上,转写主人公的居处环境。全词所写的是一位女子长夜闻更漏声而触发的相思与惆怅。

沛沛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沛沛上阕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鸪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鸪」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鸪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沛沛下阕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居处。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情状。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沛沛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更漏子》

沛沛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沛沛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沛沛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
沛沛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

沛沛这首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的惆怅思绪,通过时节的更迭,景象的转变,刻画了主人公由来已久的相思之苦。上阕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清晨景象;下阕正面写人,直写情怀。全词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

沛沛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思念心上人的惆怅思绪。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次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风斜、落花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上阕名为写景,则已见情。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则其所感自不待言。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花”,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
沛沛下阕着重写主人公的活动心情。头三句写主人公登高望远,引起的无限惆怅之情。“虚”字既表物象,也表人情。虚的感觉因空空无人产生,从实境的空虚导致心情的空虚。“倚阑望”是下阕的关节,一切内心活动俱由此句的“望”引出。“还似去年”四字可见其惆怅时日之长。次三句点明惆怅之因,是惆怅之际的深入思索,表现主人公的活动心情。说惆怅“还似去年”,道旧欢“如梦中”,不仅写出主人公登高望远的一时心境,而且揭示出主人公相思的苦况,闺怨的深沉由来已久。“春欲暮”暗示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忧惧,“思无穷”则见其所欢仍然是遥不可及。因此结句点明旧日的欢乐如今只有在梦中追寻了。末句语调似甚轻淡,而表情极为深刻。“旧欢”是“思”的中心,两性欢爱是深闭闺中妇女的至愿,尤其是芳春花前月下的亲昵。而今芳时一再虚度,旧日欢乐益令人追思不置。过往之事,恍如梦逝,可思而不可即,而思念的迷惘之状,于此句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沛沛此词意蕴丰富,既可作思妇念人之看。亦可作人臣失位之想。全词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这在温词中也可谓别具一格。

《更漏子》

沛沛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沛沛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沛沛那时我头插金钗,面带微红的羞赧,在花丛中与你短暂相见。你知道我对你的情意,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怜,上苍可以作证。
沛沛香已燃成灰烬,红烛只剩下蜡泪一滩,恰似你我二人心境。枕上的清泪涟涟,我感受着锦衾的清冷,难耐更漏声声的敲打。

沛沛《更漏子·金雀钗》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主人公对情人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爱情的始终不渝。全词通过今昔鲜明的对比,描写出主人公相思之苦,使人的描写,情的抒发,更加楚楚动人,更见蕴藉。作品人物描绘细腻,形象历历可见,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沛沛这阕词写的是梦醒之后的感觉和追忆,和另一首《更漏子·柳丝长》的手法近似又不似。近似的是都是在最后一句点明是梦。那里“梦长”是明说,而这里“觉来”则是暗示。但都是从梦中醒来的这一点则是无疑的。所不同的是:《更漏子·柳丝长》没有写梦境,只写梦醒后的苦苦难眠;而这一首却是专写梦境,而把醒时的苦况则轻轻一笔带过,章法极具变化。
沛沛此词以女子的身分和口吻描写其心理和感情,十分细致地表现了女子对男方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沛沛词的上片描写女子与男方的花里相见。开头三句,描写女子整妆而往,在花丛之中与自己的情人相见。“暂时”两字,透露出此种相见乃私相约会,故只能一时而不能长久。
沛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雀钗,红粉面”,应当是指梦中于“花里暂时相见”的人,不像是说自己。因为人不好自己夸自己是“红粉面”的。所以诗人紧接着用醒时的口吻说:“花里暂时相见”。“暂时”是过后的衡量,是追叙的回忆,也是对于梦的一番惆怅。他们在花里暂时的、也就是匆匆的又见了一面了。这是自我安慰,因为聊胜于无;但也充满了惆怅,因为毕竟是梦。相见在梦中,而又匆匆地醒了,所以诗人要突出地点明“暂时”二字,以示惆怅。正因为写的是暂时在花中相见的一段情景,所以“金雀钗”、“红粉面”当是相见时见到的那人的模样。这种重复梦中的情景,正是在回味,在念念不忘。
沛沛上三句写梦中之景,下三句写梦中之情。“知我意,感君怜。”这里分明有一椿冤事在。怜,是包括爱与哀的意思。唯其爱,是以哀。这两者有连带关系。正因为人好而被冤,这才所以爱而哀。唯其知道爱而哀,所以词人才要说:“知我意。”是表示对对方“知我”“怜我”的感激,这是写情之深。“此情须问天”是对天盟誓,指天以明心的意思,这是写情之坚。由此可见,女子在会见时的感情是何等炽热强烈。
沛沛词的下片,描写女子对男方的执着的爱情。从时间上看,写的是“暂时相见”之后;从内容上看,则是对女子内心感情的进一步描写。“暂时相见”之后,女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刚才花里相会时的情景,以及会见时燃烧在女子心中的爱情的火焰,不但没有消失、减弱,反而更加鲜明、强烈了。于是,女子将这内心的感情,化成了默默的誓言。“香作穗,蜡成泪”,是女子回房时看到的情景。香尽蜡灭,说明时已深夜。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见景生情,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在女子看来,这香作之穗,蜡成之泪,“还似两人心意”,是“两人心意”相合的心心相印的象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的传世名句。它以谐音双关和形象的比喻,述说了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情思和无穷无尽的恨别,表明了自己的一往情深,爱之极至:若要不相思流泪,除非像蚕蜡一样,身死灰尽。词人此处的描写,或许是对李诗的化用。
沛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得是“两人”面不是一人,是兼及男女双方的,其特点是,男方的心意不是由男一方自己说出,而是由女子代为说出的。这样写,当然是以女子亲身体验到男方的怜爱为基础的,但却更是以女子本身的感情为基础的。代男方言其心意,更可以见其自己的心意。
沛沛女子虽然知己之心,也知君之意,但毕竟只能“暂时相见”的现实,给她的心情罩上了一层阴影。“暂时”之外的时间是多数的,大量的,而在这些时间里是不能相见的,这不能不使女子感到阵阵愁思袭来。故结末三句,词人以枕腻衾寒,更残漏尽,夜不能寐,来写女子在“暂时相见”之后的孤独和寂寞,这是非常符合女子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的。也许,深夜难眠,孤寂难挨的女子,还在回忆着刚才“暂时相见”的情景;或者,正在想着下一次的“暂时相见”从这个角度说,此一结尾又是含蓄有味,余韵不尽的。
沛沛这阕词很为前人所称赞。它妙就妙在首先给人一个极美的意境,然后一下让人落于冷寂的现实,造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而在这巨大的落差之间,如瀑布一样的不是空的,不是一片漆黑,而是充满感情的芬芳,溅射出忠贞的奇姿异彩。是以给人以感情上的纯洁化,这在技术上较之从头说起,有着极大的震宕。其实,如果按词的内容来排列,恰好应当调过头来,把末句放在开头。更残、梦醒,一个人睡在冰冷的被子里,想到刚才居然还梦见了情人。她还是那样的漂亮,从服饰到颜色,然后想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从而想到彼此之间的深情厚意。词人为了在写法上突破一般化,是很懂得蒙太奇的手法的,一下把主人公最美的情景推到读者的眼前,然后再夹以回叙。通过现实情与物的化入,最后才使人知道:啊,原来竟是一个梦!不由人不升起一缕惋惜之情而对于现实的理解。
沛沛由于温庭筠的词几乎是完全诉之于视觉,温庭筠只是加以组合,通过这画面的组合变化,使读者去理解诗人的创伤及思想。因此,这倒很合乎当代的电影语言。

《更漏子》

沛沛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沛沛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沛沛相见总是那样稀少,相忆的时间却很久很久,她那浅浅的眉色已淡如烟柳。入夜,她又放下垂,把同心结系在床头,在熏香的绣被里将郎君等候。
沛沛城头的月色白如霜雪,蝉鬓的姑娘愁欲断肠。树影在月落时渐渐暗去,鹊桥空空地横在银河上。相思的人儿还不见踪影,只听报晓的玉签在耳边回响。

沛沛《更漏子·相见稀》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完整地描写了闺中女子彻夜等待情人到来而终至绝望的情景。上片写相思相忆,下片写忆后愁极。全词运用了正面烘托和反面映衬的手法,将清夜的冷月、幽暗的宫树、玉签的报晓,透过清冷的景致渲染出凄苦的情感氛围,塑造了一位深情的闺中思妇形象。

沛沛此词写闺中女子的相思愁情。上片写女主人公因相忆而成梦。开头就用“相见稀,相忆久”两句,开门见山地抒写了女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这两句用赋法,运用简洁明净的语言,交代相爱的男女倍受离别之苦的折磨,点明远人离去已久,由此引出主人公浅淡如柳的眉黛,显示其娴雅柔静的气质和孤寂凄凉的意绪。“眉浅”一句,以局部代整体的手法,写因相思相忆,无由与远人相见而懒画蛾眉,眉薄妆浅,谁适为容,将心情外化,以形写情。尽管如此,她仍然心怀希冀,下面“垂翠幕”三句,直承“忆”字,以昔日的欢聚将女子的深情苦忆反衬出来:翠幕遮掩下,用锦带结成同心结,又用薰香薰了绣被,许下鸳鸯比翼的心愿,接着进入两情欢好的境界。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沛沛下片回到现实,写忆后愁极。换头三句见景生情,欢好的往昔如梦,现时所见唯有如雪的月亮,高挂城头,而梦想中人不知何处。女主人公空对城头上的一轮冷月,内心更感悲楚。“蝉鬓美人愁绝”直写主人公无限悲愁,简直是痛彻心扉,把一位深夜独坐的怨女形象,非常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末三句描写黎明光景,深受离别折磨的女子又熬过了这一个漫漫长夜。这三句将女主人公的愁容化入树暗、桥横、玉签报晓的景象中,以景写情,使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由直抒而含蓄,由显而隐,词作亦由此更加韵味深长。下片除“蝉鬓美人愁绝”一句为赋法外,“城上月”两句和“宫树暗”两句,都是女子所见,“玉签”一句,写所闻。正是在这“见闻”之中表现了女子的无眠和“愁绝”。
沛沛作品运用了正面烘托和反面映衬的手法,将清夜的冷月、幽暗的宫树、玉签的报晓,皆透过清冷的景致渲染出凄苦的情感氛围;然而“结同心”“鹊桥横”等痴情苦语,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可是她的期待之情越是殷切,失落之苦便更见沉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望江南》

沛沛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沛沛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沛沛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沛沛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沛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此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
沛沛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沛沛“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沛沛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蘋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此词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苹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沛沛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沛沛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沛沛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杨柳枝》

沛沛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沛沛馆娃宫外,邺城西面,都是杨柳依依。远方柳影辉映征帆,近处柳丝轻拂长堤。
沛沛杨柳依依,牵系远游的人思归之心甚切。这思归之心,并非那春草萋萋所引起。

沛沛《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纷繁思绪。前二句写馆娃宫外及邺城西面之柳沐浴春风,飘拂多姿;后二句写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以拟人手法表现柳条的柔情。全词通过吟咏柳条抒写思妇的感受,咏柳写人,相合无间,浑融无迹,活用典故,极富神韵。

沛沛这首词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纷繁思绪。“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首句写柳树所在之地,“馆娃”和“邺城”,都是古时与美女有关的地方,西施曾居于馆娃宫中;邺城有铜雀台,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曹操姬妾歌女,都住在此地。这里用这两个地名,不仅使人想见其树,更想见住在那里的美人。树与人暗自映衬,柳的娇美自在不言中,并含有思妇以美人自况之意。越觉己美,春思愈切,于是举目眺望,所见只是远近垂柳,拂堤映帆。次句写江岸之柳沐浴春风,飘拂多姿,思妇由征帆而想起远去的征人。“馆娃”和“邺城”,一南一北,构成跨度很大的空间,配合着流水征帆、大堤杨柳,构成一幅广阔渺远的离别图。而“馆娃宫外”与“邺城西”、“远映征帆”与“近拂堤”,句中自对,则又构成一种回旋荡漾的语调,渲染了一种别情依依的气氛。
沛沛“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二句,是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芳草可以使游子怀乡,柳条虽不是芳草,然而它也像芳草一样碧绿,而且还有袅袅长丝,它足以牵住远游的人儿,使他思归更切。这种意境是很新颖的。但上文既然说杨柳拂堤,枝条无疑是既柔且长,用它来系住游子的心意,又是一种很合理的推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正是为了加强对方对于己方的系念。有这种习俗,又加上柳枝形态在人心理上所唤起的感受,就让人觉得柳枝似乎真有此神通,能系住归心了。由此在趁势推进一层:“王孙游兮归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作者巧妙地借此说芳草没有能耐,反衬出柳枝神通之广大。
沛沛这首词不仅扣住《杨柳枝》这个词调咏杨柳,而且加以生发,决不沾滞在题上。词中的杨柳,实际上是系住游子归意的女子的化身。词中处处有伊人的倩影,但笔笔都只写杨柳;写杨柳亦只从空际盘旋,传其神韵,这是词写得很成功的地方。

《杨柳枝》

沛沛御柳如丝映九重,凤皇窗柱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露,一面新妆待晓钟。
沛沛皇宫翠柳绿千般,映照着九重宫殿。雕有凤凰的花窗与绣有荷花的窗帘相映生辉。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干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

沛沛《杨柳枝·御柳如丝映九重》是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作品。此词歌咏宫苑之柳,同时也暗含着对宫女绰约风姿的描摹。全词短短四句,起承转合,节奏舒畅,甚有唐人绝句风神。

沛沛此篇咏皇宫中柳,以宫女媲美。作品笔法非常独特,首句交代御柳的整体形象。次句则转入对后宫窗户、帘帐的描写,重点偏向宫女风情的展示。三、四句既可指晨柳清丽之美,也可喻指宫女早起妆饰。这样的写法一石二鸟,产生了双层意蕴表达的效果,饶有含蓄蕴藉之美。短短四句,开阖有致。
沛沛首起句,直人本题。以“御柳”二字,点明所咏对象。这是咏皇宫柳。再以“如丝”二字,表现柳条柔细轻盈,纷披下垂,如同丝线一样。虽然只两个字,就写出了柳的具体、真实、可感的形象。据史传记,南朝齐吴郡人张绪,美风姿,吐纳风流。而齐武帝就曾以“条甚长,状如丝缕”之宫柳,与张绪风流媲美,日:“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南史·张绪传》)所以,“如丝”的杨柳:最能显出其事物本身的魅力和感染力。“如丝”与“御柳”紧紧相接,盖蕴含宫柳如文采之人那般可爱,温词化用典故,往往不着痕迹。“映九重”三字,勾勒御柳拂映皇宫的典型景象,格外显豁。这宫柳,与普通柳所不同之处,即在于以柔细清丽之姿影,与富丽堂皇的“九重”宫殿相映。这“九重”的意象,又给人以巍峨的联想。那么,杨柳越长得高,就要越垂得低,千万条细柳丝丝飘垂,如绿色帘幕、绿色瀑布,更能传“御柳如丝”之神采。
沛沛次句是承,以“凤凰窗映绣芙蓉”,宫中富丽艳美之物,衬托御柳的风姿,补充说明首句。此一句,极美的意象!雕饰凤凰的花窗与镶绣芙蓉花的绣帘,染着“九重”宫室的奢华,并透出鲜艳的色彩;它们与绿柳相映,愈显出柳丝的俏丽美好。所以,前辈谓:“凤凰窗”与“绣芙蓉”,“皆因柳而生色。”(华钟彦《花间集注》卷一)  第三句又起新意。转向对景阳楼畔柳的描写。景阳楼,是宫内钟楼。据《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载,齐武帝置钟于景阳楼上,宫女闻钟,早起梳妆。所以,“景阳楼”三字,引出美丽的宫女来。千条路,即路千条。是说景阳楼畔路边柳色葱茏,柳丝千条万条,迎风婀娜,情意依依。这里,千条杨柳,与景阳宫美女,已暗自相映。  末句以“一面新妆”,呼应“千条路”作结。这“新妆”二字,即将杨柳化身为美人,如:“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那清风细柳丝丝荡碧的形象,好像美丽的宫女新妆一样,婷婷袅袅,清丽可人。“一面”,表数量,用于成片的景物,好比“有故城一面”、“有一面大草原”等用法。此以“一面”二字,形容柳树排列成行,路边有一面新柳,远远看去,恍如清一色的新妆美人!写景颇!。这“待晓风”三字,即描摹细柳沐浴在晨风中。用一“待”字,写柳含情伫立,若有所待。这一下,更把柳与轻盈多情的美女形象,紧密联在一起。五代词人孙光宪有《杨柳枝》:“着行排立向春风”之句,也写绿柳成行,迎风而立。但是比起温词“一面新妆待晓风”来,便逊色多了。其关键在于孙词还是由物及物,给人的还是物的感觉;而温词更以物拟人,写活了柳的风姿,引人联想。  这样的词,虽着墨不多,却“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胡应麟《诗薮》)短短四句,起承转合,节奏舒畅,甚有唐人绝句韵度。

《梦江南》

沛沛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沛沛

沛沛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沛沛“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沛沛“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沛沛“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沛沛“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沛沛“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沛沛“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河传》

沛沛江畔,相唤。晓妆鲜,仙景个女采莲。请君莫向那岸边,少年,好花新满船。
沛沛红袖摇曳逐风软,垂玉腕,肠向柳丝断。浦南归,浦北归,莫知,晚来人已稀。
沛沛

沛沛这首词抒写采莲女子对少年的倾慕之情。上阕开头四句勾勒江南清晨中的采莲少女,景美,人更美。“江畔、相唤”四字写尽江南采莲女天真烂馒、媳笑相招的情态。后三句笔锋转至少年,为船夫指引之词。两层之间,似断实联。
沛沛下阕头三句笔墨又落到采莲女,重彩点染她们于和风吹拂、柳丝荡漾之中红袖摇曳、玉腕戏波的动人形象,并巧妙点出采莲女对少年的倾慕,“肠”指女方,“柳丝”指男方,“肠断”中用“向柳丝”三字隔断,用法别致。结尾二句写采蓬女对少年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意心情。“浦南”,“浦北”是女子的自度之词,见其魂牵梦绕,不知所归,直到天晚人稀的恍憾状态。

《河传》

沛沛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沛沛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沛沛闲望湖上,雨丝凄凄迷迷。那长堤花桥,远远地隐入烟浦雾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间凝聚。终日盼着爱人归来,梦里还听那雨中晚潮阵阵,似乎在传递他的消息。
沛沛浪子的归舟遥遥万千里,春光却又将逝去。听莺语声声,唱不尽断肠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纱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寻觅,总不见郎君归来的踪迹。

沛沛《河传·湖上》是晚唐词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思妇忆人,情致极为缠绵。上阕写思妇湖上远望,因烟雨迷濛而不能称心,下阕写其终日愁眉百结,先写水上望归,而归棹不见,继写堤上望归,也是马嘶不闻。真切表现了思妇望眼欲穿之心与执着眷恋之情。

沛沛此词以湖上迷离雨景为背景,写荡子春晚不归、思妇惆怅之情。
沛沛上阕一开始就指明地点,是在湖上;“闲望”是一篇之主。关于“闲望”的内容,预先并未说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极目远眺,但见春雨潇潇,烟浦花桥隐约可见,那儿曾是两人游宴之处。如今远远望去,却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见,看不清,这些就是“闲望”时所见的景色。“翠蛾”句描绘思妇愁眉不展,相思难解,这是她“闲望”时所怀的愁情;这种愁情使她从早到晚心事重重,梦魂犹牵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归来。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心情。潮声本易使人联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沛沛下阕叙述思妇闺怨。荡子漂泊天涯,归棹杳无音讯,思妇在湖上望断云山,也盼不到归舟远客,这里方始点出“闲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阑珊,莺语如簧,只令人愁肠欲断,此是念及客舟去远时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纱之处,用来借指思妇住所;那儿长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骑马来访,如今柳色依旧,伫立长堤,却听不到旧侣重来的马嘶之声。虽然内容已从湖上转到柳堤,但仍然归结到荡子迟迟未回。而且又与上面的“闲望”相互关联。湖、堤两处都无踪影,其失望为何如。
沛沛此词情致缠绵,含意婉转,极尽低佪留连之致,思妇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绘之中,通过逐步透露,间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反映。
沛沛在音律方面,此词也很有特色,可以说促节繁音,变化多端,与内容起伏很为一致,句法也随之长短参差不齐,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并且换韵频繁,曲折尽情,显得结构复杂而富于变化,想来演奏时悲管清瑟,抑扬婉转,必能丝丝入扣地表达出思妇内心的无限哀怨。

《清明日》

沛沛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沛沛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沛沛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沛沛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沛沛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
沛沛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
沛沛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
沛沛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沛沛这首五言律诗抒写了清明日那天的自然美景、节日气氛以及人们的喜悦心情。
沛沛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内。由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宋·吕希哲《岁时杂记》:“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等。温庭筠这首《清明日》就是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沛沛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玉蝴蝶》

沛沛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沛沛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沛沛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而飞往江南的北雁还迟迟未到。
沛沛嫩脸已经变衰如芙蓉般凋谢,新眉也像杨柳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她见到秋天里众芳摇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可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知道呢?

沛沛《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描写女主人公于秋风萧瑟之时,触发对塞外征夫的相思之情。上阕渲染凄凉的秋景氛围以衬托离别的悲伤,下阕刻画思妇因伤离别而导致的身心之苦。全词以萧索的秋景衬托离情,情景交融,形成质朴清峻的风格,在温词中别具一格。

沛沛此词上阕以秋景来衬托离别的悲伤。开头二句,一写往日离别,一写今日望归,双起单承。“秋风凄切伤离”,起句便切入题旨:点出“伤离”二字,总起全篇;以“秋风凄切”突出秋景的萧索和凄清,烘托出女主人公无限凄凉的心境。“行客未归时”具体说明伤离的缘由。天凉了,行人还未归来,叫人惦念,牵肠挂肚。由“伤离”到“未归”,可知女主人公其间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出语看似平淡,而词情酸楚,韵调悲凄。接着二句全由“未归时”展开,写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此二句托物寓情。思妇任由自己的想象,去捕捉“行客”的踪迹:他可能到了遥远的塞外而塞外早寒,现在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草先衰”“雁到迟”,足见地远天遥。在时间与空间上回环跳跃,把殷切怀人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塞外草先衰”,设想远人所在的地域状貌。此句实则仍从“秋风凄切”而来,因秋风的肃杀,故“草拂之而变色,木遭之而叶脱”“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在想象的悲凉秋景烘托下,女主人公伤别离的悲伤情怀,更见哀婉。“江南雁到迟”写思妇急切盼望远人归来的心情。由远及近,由“塞外”而“雁”,由“雁”而连接远人的书信,线条明晰,思远情致描摹深透,一种细腻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句中“雁”字,语意双关:既是眼前江南雁未来的实景,又有雁书未到的埋怨。“到迟”二字,并非已到,而是还迟迟未到,人未归,书信也不来,更使人感到悲戚。其实,大雁何时北上何时南下,根据气候冷暖向有大致固定的时间,不能以人的愿望而改变,即便这一年,大雁归来的时间也未必真的就晚,完全是因为抒情主人公过于思念行客,才有这种纯属主观的感觉。词人这里写“雁到迟”正是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焦急等待,“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蕙风词话》),将思妇盼”行客”早早归来的内在情感曲折而又强烈地表达出来。其实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远出的人因种种意外而误了归期,不能按约定时间返家,是很正常的事。思妇盼人未归,便盼雁书报信;可“雁书”也迟迟不到,她只得经受与“行客”长期分离的煎熬,其内心伤离的痛苦自然更深一层。
沛沛下阕集中笔墨刻画了思妇伤离而导致的身心之苦。过片二句写女主人公的愁苦形象:“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女子原本白里透红的娇嫩如芙蓉的脸庞,已经像凋败的荷花显得黯淡憔悴;原本弯曲细长的秀眉,也如枯萎的柳叶,失去了其固有的光泽和形状。嫩脸憔悴,愁眉懒画,皆因行客未归。按说“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古代女子最美的标准,可这位女子的容貌如此不堪。这一方面证明了她的思念之苦,以致损伤精神;另一方面,说明女子因“行客未归”而无心妆奁,不施脂粉,懒画蛾眉,必然容颜憔悴。爱美是女子的天性,不管家境如何贫穷都拦不住女子对美的追求。古诗文中,多有女子借清水映面、采野花簪发的描写。然而这位女子化妆并非为美而美,而是为了取悦心中所爱之人,爱人不在,“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所以这两句就不仅写出了思妇伤离之情,而且写出了她对爱人的忠贞。结拍二句,总揽全章,纵笔写情:“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重又回到首句“秋风凄切伤离”的环境之中,情景交融,更显离情别绪的缠绵强烈。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哀思无限。“摇落”二字状凋残的秋景,如千古悲秋之祖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辩》)摇落的秋景,渲染烘托着悲伤的情调,眼前的秋景越是肃杀飘零,思妇的感情越是悲伤,甚至到了肝肠欲断的地步。但是,此中的痛苦与寂寞有谁知道呢?最后三字“谁得知”,仍然是思妇希望她“未归”的“行客”,得知她苦苦期盼的心情,早早归来。但实际上,思妇即便悲苦肠断,也是无人知道,无人同情,无人理解的。这就是女主人公最大的悲哀了。
沛沛温庭筠词作最常用的手法,是以绮丽华美的环境,凸显孤独女子的心情。这首词却与温庭筠大多数词作不同,它是以萧索凄楚的秋景衬托离情,将凄切的秋风飘零的草木,都写入词中,情景交融,形成质朴清峻的风格,达到令人神伤的效果,在温词中别具一格。

《瑶瑟怨》

沛沛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沛沛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沛沛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沛沛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沛沛此诗描绘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难眠而鼓瑟听瑟的各种感受,以表达别离之怨。全诗像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雁声、潇湘和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虽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清夜独自弹瑟传达怨情,而幽怨之情表现得很充分。作品含蓄温婉,诗意浓郁,耐人寻味。

沛沛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沛沛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沛沛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沛沛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沛沛“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沛沛“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沛沛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沛沛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苏武庙》

沛沛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沛沛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沛沛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沛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沛沛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沛沛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沛沛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沛沛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

沛沛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沛沛「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沛沛「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沛沛「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沛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沛沛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莲花》

沛沛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沛沛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沛沛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
沛沛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菩萨蛮》

沛沛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沛沛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沛沛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沛沛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沛沛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彷彿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沛沛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隻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沛沛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孟文《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沛沛旧解多以小山为「屛」,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屛」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屛」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屛风」也,故「山屛」即为「屛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屛」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屛,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屛」「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沛沛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沛沛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沛沛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沛沛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沛沛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菩萨蛮》

沛沛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沛沛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沛沛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梦中,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
沛沛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空楼相忆,思妇徒盼离人归来。

沛沛此词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表现女主人思恋远方亲人的情景。此词辞采清丽,物象精美,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篇幅虽短小,但又耐人寻味,表现了温词含蓄的特点。

沛沛这是温庭筠组词《菩萨蛮》十四首的第六首,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颠倒的情景。综观全词,起两句为入梦,结两句为梦醒,“门外”两句为梦中幻景,“画罗”两句为梦时衬景,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梦前写到梦后,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兼有幽深、精绝之美。
沛沛“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歌主人公的身份。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即将全词笼罩在一片离情别绪的氛围之中。柳丝袅娜,正是暮春时节,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并且在明月朗照之下,景象非常清幽。春风沉醉,这应是春情生发的大好辰光,此景是思妇所见,却教她顿生悔恨之情。“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反衬了主人公相思之久且深,暗示思妇的痛苦不堪、心神恍惚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沛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三四句进一步叙述当日送行场面,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是声色的结合,加重了离别的氛围。这应是思妇长久思忆而神魂飘荡中出现的梦境,是思忆当初送别情节在梦境中的再现,此种依依惜别的刹那情景,最是离人梦绕魂牵、永不会忘却的。
沛沛“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过片写眼前事,从室外移至室内,写玉楼中的长夜思念: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这是一个环境幽美.陈设富丽的地方,可“泪”字却已暗示出了女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幸,而一个“销”字尤见漫漫长夜思妇难眠之孤寂。
沛沛“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最后一句转写梦,似乎矛盾,然矛盾中自有道理。或许在空楼相忆时的词中人本已入梦,并梦见了当时送别的情景,这样更能体现相忆之久。以景铺叙,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此句以“花落子规啼”的凄迷景色,映衬人在梦中的痛苦情怀。
沛沛全词描绘了远离人的悠悠行远,闺中人的脉脉多情,无论是“玉楼明月”的幽寂,“柳丝袅娜”的清柔,“画罗金翡翠”的凄迷,还是“花落子规啼”的哀艳,皆是闲闲流转,景真情真,一派自然,读来意味深长。

《菩萨蛮》

沛沛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沛沛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沛沛

沛沛此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

沛沛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藉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沛沛「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臯《词选》对此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根据温飞卿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可以想象,这位梦见「江上柳如烟」的女子,或许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心上人。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她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十分凄清迷离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而这幅春江晓雁图的意义是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此时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这时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另外,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
沛沛上阕的妙处全在藉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与後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一贯穿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沛沛词的後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沛沛「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
沛沛「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主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
沛沛「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
沛沛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藉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沛沛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当是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且是藉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问。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过陈琳墓》

沛沛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沛沛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沛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沛沛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沛沛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沛沛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沛沛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沛沛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沛沛《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飞卿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凭吊陈孔璋墓有感而作。此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孔璋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孔璋,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沛沛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沛沛「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孔璋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孔璋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沛沛「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孔璋;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孔璋遇到魏武帝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孔璋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孔璋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纔对陈孔璋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沛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孔璋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孔璋,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孔璋的魏武帝,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魏武帝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沛沛「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沛沛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孔璋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義山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少陵此类作品的嫡传。

《送人东游》

沛沛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沛沛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沛沛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沛沛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沛沛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沛沛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沛沛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沛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沛沛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沛沛这首《送人东游》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一。下面是古典诗词鉴赏家赵庆培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沛沛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沛沛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沛沛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沛沛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沛沛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沛沛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酒泉子》

沛沛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
沛沛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沛沛在这花红柳绿的春天,我闲游在绿萍池边,倚身在栏杆上,凝视着池上细波连连。那潇潇细雨如我的思愁绵绵。
沛沛近来他的书信稀疏难见,我更难忍洞房的寂寞无边。且打开银屏放下竹帘,苦熬这长长的春夜,只怕又是孤愁难眠。

沛沛《酒泉子·花映柳条》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双阕十句四十字,写闺中女子在春日怀念远人的心情。上阕写女主人公凭栏闲望,下阕写她的深闺寂寞情。全词以外显内,用主人公的行动来表现她内心世界的空虚寂寞与无限惆怅之情。

沛沛这首词写春日闺情,抒写一位女子与相爱之人分别后寂寞、无奈的心情。
沛沛上阕写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用“花映柳条”领起,“雨萧萧”作结,两句都是写景,前句明艳,后句暗淡,寓意着好景不常,美人迟暮。中间“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三句写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重点落在一“闲”字上,以示她凭栏窥浪,全不觉得赏心悦目,体现其百无聊赖的内心感受。
沛沛下阕写女主人公深闺怀远的寂寞。换头二句写她的境遇和感受。“近来音信两疏索”七个字,将相思离情点出,以下的描写无不因这情思引起。音信疏索是心情寂寞的原因。接下来“洞房”“寂寞”以一“空”字修饰,与上片的“闲”字相应,足以体现其无比遗憾的心绪。最后“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三句紧承“疏索”“寂寞”,写女主人公掩屏垂帘,苦度春宵。
沛沛全词以外显内,用女子的行动来表现了她空虚寂寞,无限惆怅的内心世界。

《酒泉子》

沛沛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沛沛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沛沛曙光照射入碧纱窗里,把香炉画屏映绿。兰灯初灭的时候,缥缈着袅袅的烟絮,缭绕着我的思愁,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
沛沛昨日的宿妆里,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倚着高阁眺望,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

沛沛《酒泉子·日映纱窗》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女子面对暮春景色触发的伤感与愁思。上片写女主人公在室内,由眼前所见触发起对故乡春天的缕缕情思;下片写女主人公未曾梳洗即倚阁远眺,表现其思乡怀人的焦渴心情。全词景起景结,营造了一种迷茫的乡愁境界,情思格外精微含蓄。

沛沛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令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沛沛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芳草平铺,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酒泉子》

沛沛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沛沛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沛沛她回南方去了,现在还没有踏上归途。我独居的小楼枕卧溪畔,夜夜愁听那春水汩汩。明月也无伴,像我一样孤独。春风吹杏花稀疏零落,更使我愁伤春暮。  玉钗在你的头上,斜斜地簪住云髻雾鬟。你裙上绣金的凤凰,仿佛栖息在我心间。真盼这春天又变秋天,请南飞的鸿雁,带去我的书信,带去我千里的思念。

沛沛《酒泉子·楚女不归》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一位歌舞女伎(楚女)的身世飘零之感及伤别之情。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寓含处境孤寂之感,青春凋衰之情;下片前二句写服饰,透露“楚女”身份,后三句抒发怀乡之情。全词写离情相思,有虚有实,有隐有显,曲折隽永。

沛沛此词起拍二句,言“楚女”飘零在外,寄居于水乡的临河楼宇中。“楼枕小河春水”的“楼”是“楚女”暂栖之所,可推测为一歌楼舞馆,临水构筑。“春水”,点明季节。“枕”字下得别致。  “月孤明”三句写暮春月夜之景而隐含伤春离别之情,说“楚女”自伤身世、月夜难眠。“风又起”,从听觉着笔,表明“楚女”虽然置身床榻而长时间处于不眠状态。“杏花稀”(系“楚女”的想像之辞)虽为景语,但其中亦寓有惜春、伤别之意。月本无所谓孤不孤,但对于欲归不归的楚女来说,它却显得孤独凄清,物象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加之“风又起,杏花稀”,其景象就更凄清,不眠的人儿,心情可想而知。这里既写暮春之景,又寓有自伤身世飘零,自伤老大,自伤离别的情绪。  过片二句写女子服饰,分别从头上玉钗、乌黑的鬓发及衣裙上金线所绣凤鸟图案着笔,一句写她的头饰和美发,一句写她用金缕盘绣成凤鸟图纹的舞裙,对“楚女”的形态进行描写。金玉锦绣的字面,恰好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空虚索寞。“楚女”如此艳美,然而却长期漂零在外,其独居凄怆之情亦自在不言中。于是最后三句要借“八行书”,诉千里相思隔魂梦萦牵之情,恰值月夜闻雁,便欲凭雁足传书,以道相思之意。言作书寄远,并点明题旨。这数句与李商隐“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异曲同工,虽然明说着欲凭鸿雁寄相思之意,其实隐含的意味却是鸿雁长飞,锦书难托,确有含蓄不尽之情。

《酒泉子》

沛沛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沛沛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柳花狂。
沛沛罗带带来芳香,还系着分别时送我的相思豆。金丝线早已磨旧而泪痕总是新的,再难接续,那断肠般的离愁。  一对对娇燕,呢喃亲语在梁间檐头,恰似去年我们欢爱的时候。春色更加浓绿,春草的芳香分外清幽,飞舞的柳絮伴随着我的愁绪。

沛沛《酒泉子·罗带惹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写离情的词。此词双片四十一字,上片写罗带、红豆、金镂等与主人公有关之物,睹物思人,表现主人公的凄苦之情;下片写双燕、绿杨、芳草、柳花等于节候变化有关之景,触景生情,反衬主人公孤独与悲伤的心境。全词主旨哀怨,色泽朦胧,意境深沉,语言精妙,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沛沛这首词写女子的相思离别之情,是一首伤春怀人之词,写得清新可喜,文意流畅。  上片直吐衷肠。首二句写睹物思人,别后余香犹在,红豆长系,以表不忘。“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罗带引来芳香,还系着相别时所赠的红豆。罗带和红豆都是象征爱情的信物,这里暗示着一对恋人的离别和相思,写得直截了当而又含蓄有味。末三句写相思之情,“泪痕新”写别情深切,“金缕旧”写别时长久,“断离肠”写相思痛苦。泪痕日日流,所以“新”;金缕花饰已无心收拾,所以“旧”;离别之情痛苦,所以断。这一“新”一“旧”,又暗示离别之久,相忆之深,再加上“断离肠”三字,更有分量。  此词一反先写景后抒情的通例,上片可以说是直赋别情,下片却转入景语,写眼前景,以景托情。“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既是对往年此时两情融洽的怀恋,又是眼前景色的实录,暗喻着自己的孤寂;犹言双燕呢喃依旧,而人却天各一方。“还是”二字,影射着物是人非之意。于是引起词中人更深的回忆:“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这是一派暮春的景象,其中的情绪似乎更加迷茫了。尽管这里不直接赋写离别之事,而将别恨寄寓在这“草歇花狂”中,由景物兴发的忆别情味很浓,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此词具有词旨哀怨,色泽朦胧,语言精妙,意境深沉的特点。“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是含有复杂情事的景语,用在全词的结尾,尤觉隽永。

《题柳》

沛沛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沛沛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沛沛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沛沛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沛沛

沛沛这首诗通过吟咏杨柳以寄托情思,或有以杨柳喻歌舞女子之意,诗意隐晦含蓄,诗情惆怅哀婉。
沛沛「题柳」之人应为飞卿本人,题柳、咏柳非其本意,诚如刘学锴先生所言,应是有所寄托的。此诗整体风格纤软柔媚,三四句又引入张静婉、董娇娆,故主旨与女子有关应非妄言。然而「羌管一声何处曲」所吹之曲则未必与《杨柳枝》有必然关系,飞卿或者只借用羌笛悲凉的声色而传递一种哀婉的情绪而已。飞入千门九陌和宫墙之内的当不仅仅是如雪之花,应该还有飞卿所吹奏的哀婉之音。「两自知」的两位主角则应是飞卿与宫墙内某位善歌舞的女子,二人或许有一段恋情,如今却被宫墙阻隔。于是飞卿题柳、吹笛以寄、传惆怅哀婉之思。

《题西平王旧赐屏风》

沛沛曾向金扉玉砌来,百花鲜湿隔尘埃。 披香殿下樱桃熟,结绮楼前芍药开。 朱鹭已随新卤簿,黄鹂犹湿旧池台。 世间刚有东流水,一送恩波更不回。
沛沛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